从夜宵到噩梦的开始
35岁的张晓芸是个活泼开朗的超市收银员,家住南方一座小城。她和丈夫老杨结婚五年,育有一个四岁的女儿,生活平淡却幸福。晓芸喜欢和朋友聚会,聊八卦、吃夜宵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可半年前的一场夜宵,彻底打乱了她的生活节奏。
那天晚上,晓芸和几个闺蜜在街边烧烤摊吃得开心,烤串配啤酒,笑声不断。第二天一早,她却被一阵腹泻吵醒,跑了五六次厕所,肚子咕咕作响。她以为是吃坏了肚子,买了点整肠丸吃,可一点效果也没有。腹泻持续了三天,从每天四五次增加到八九次,整个人虚得站都站不稳。晓芸慌了,丈夫老杨更急:“这哪是普通的肠胃炎?赶紧去医院!”
这场突如其来的腹泻,不仅让晓芸的身体陷入危机,也让她和家人陷入了深深的焦虑。她没想到,这只是她与一种“不死癌症”——溃疡性结肠炎——长达半年的斗争的开端。这段经历,充满了恐惧、希望与释然,也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。
初次求医:从“肠胃炎”到无尽的折磨
晓芸拖着虚弱的身体,去了社区医院。医生听完她的描述,诊断为急性肠胃炎,开了中成药和左氧氟沙星抗生素:“可能是细菌感染,吃几天药应该就好了。”晓芸满怀希望地吃了三天药,可腹泻不仅没停,还更严重了。一天拉十多次,左下腹隐隐作痛,每次上完厕所,她都累得满头大汗。
更糟糕的是,晓芸几乎吃不下东西,整个人瘦了一圈,肚子上的赘肉都不见了。闺蜜开玩笑说:“你这拉肚子还减肥了!”可晓芸笑不出来,她感觉身体像被掏空,连走路都晃晃悠悠。老杨看不下去了,强硬地把她拉到县医院急诊科。
急诊科的王医生检查后,发现晓芸的血压和心率还算稳定,但她的描述让他皱起了眉头:“拉了快十天,还带血,这不像普通肠胃炎。”他安排了血常规检查,结果显示血红蛋白115g/L,略低于正常,但还没到贫血的程度。王医生建议:“可能是痔疮或肠道问题,住院查清楚吧。”
晓芸一听“住院”,心里打鼓。女儿还小,超市工作也忙,她不想耽误。可一想到马桶里鲜红的血,她还是点头同意了。她害怕极了,脑海里闪过最坏的可能:结肠癌?她不敢往下想,只能在心里祈祷:“千万别是大病!”
消化内科的诊断:从癌症恐慌到“炎症”希望
住进消化内科后,医生为晓芸做了大便常规检查,确认有红细胞,证明便血确实存在。接着,医生安排了结肠镜检查:“你这个情况,得看看肠道有没有炎症、溃疡,甚至肿瘤。年轻人得结直肠癌的也不少见。”
“结直肠癌”四个字像一记重锤,砸得晓芸心慌意乱。她想起了最近的症状:腹泻、便血、腹痛,甚至还有尿频和阴道分泌物异常。她偷偷查了资料,越看越觉得自己“中招”了。晚上,她躲在被子里哭,老杨安慰她:“别自己吓自己,查清楚再说!”
结肠镜检查当天,晓芸喝了泻药清肠,过程痛苦不堪。检查结果出来后,医生找来她和老杨:“好消息,不是结直肠癌。你的肠道黏膜有很多溃疡和出血,很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。”
“溃疡性结肠炎?那是啥?严重吗?”晓芸一脸茫然。医生解释:“这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,可能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,导致肠道黏膜发炎、溃疡。会引起腹泻、便血、腹痛,严重时可能持续很久。”
晓芸松了一口气:“不是癌症就好!”可医生接下来的话又让她心头一紧:“这病虽然不致命,但很难根治,有人叫它‘不死癌症’。得长期吃药,控制病情,不然容易复发。”老杨不高兴了:“医生,你这话太吓人了吧?好端端的人,怎么就‘不死癌症’了?”
医生连忙解释:“别误会,这病控制得好,完全可以过正常生活。得看治疗效果。”他开了美沙拉嗪口服药和灌肠液,配合少量激素,帮助控制炎症。晓芸住院几天后,腹泻次数减少,腹痛也缓解了。她终于能吃点东西,感觉像“活过来”了一样。
偏方的诱惑:从希望到后悔
出院后,晓芸严格按照医嘱吃药,每天用美沙拉嗪灌肠液。这药用起来麻烦,要塞进肛门,挤压药液进入直肠。第一次用时,晓芸尴尬得脸通红,只能让老杨帮忙。她趴在床上,感觉既难受又无奈:“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?”
一个月后,腹泻和便血明显好转,晓芸开始懈怠。她觉得灌肠太麻烦,药费也不便宜,一个月几千块的开销让她压力山大。她跟老杨商量:“要不先停灌肠,口服药应该够了吧?”老杨拗不过她,同意试试。
两个月后,晓芸的情况还算稳定,她以为自己“痊愈”了。直到一个朋友听说她的病,神秘兮兮地说:“溃疡性结肠炎就是‘不死癌症’,吃药没用!我认识个人,用偏方一个月就好了,你试试吧!”朋友还介绍了另一个病友,声称停药后靠偏方和调整生活,病情大好。
晓芸动心了。她加入了病友群,看到有人分享偏方,有人说心态好、饮食清淡就能自愈。她心想:“吃药这么贵,还不一定好,不如试试偏方。”她停了美沙拉嗪,买来中药熬着喝,每天两次,忙得晕头转向。可半个月后,她瘦了近20斤,肚子上的赘肉没了,身体却更虚弱了。
更糟的是,腹泻卷土重来,一天拉十多次,夹杂着脓血便,左下腹痛得像刀割。她还发现手脚关节隐隐作痛,连走路都费劲。老杨急了:“这偏方哪管用?赶紧回医院!”晓芸后悔莫及,泪流满面:“我就不该信偏方……”
重回医院:生物制剂的“救赎”
晓芸再次住进市医院消化内科。医生听完她的“偏方经历”,有些生气:“这病不能乱停药!好不容易控制住,你一停药,炎症就反弹了!”检查发现,她的肠道炎症比上次更严重,关节痛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引发的免疫相关关节炎。医生警告:“再不控制,可能引发中毒性巨结肠,那就危险了!”
医生调整了治疗方案:恢复美沙拉嗪口服和灌肠,配合静脉激素,并推荐了一种生物制剂——英夫利昔单抗。医生解释:“这药能精准阻断炎症反应,对很多难治性患者有效,但价格贵,一针几千块。”晓芸咬牙决定试试:“只要能好,多少钱都值!”
奇迹出现了。第一针英夫利昔单抗打完第二天,腹泻次数明显减少,腹痛也减轻了。晓芸激动得想哭:“终于不跑厕所了!”一个月内,她打了两次针,配合美沙拉嗪和灌肠,病情逐渐稳定。医生叮嘱:“这药效果好,但得坚持用,生活方式也要改。”
科普小课堂:认识溃疡性结肠炎
溃疡性结肠炎(UC)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,影响结肠和直肠黏膜,可能与遗传、环境、免疫紊乱等因素有关。《中华消化病学杂志》指出,其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,亚洲地区尤为明显[1]。患者常表现为腹泻、便血、腹痛和里急后重(便意频繁但排不干净)。
症状:
反复腹泻,粪便带血或脓血。
左下腹痛,严重时伴关节痛或皮肤症状。
体重减轻、疲乏、贫血。
诱因:
饮食不当(如辛辣、酒精)。
压力大、熬夜、感染等。
治疗:
美沙拉嗪:控制肠道炎症,口服或灌肠。
激素:快速压制急性炎症。
生物制剂(如英夫利昔单抗):用于难治性病例,效果显著但昂贵。
手术:极少数严重患者需切除部分结肠。
并发症:
中毒性巨结肠:肠道严重扩张,可能致命。
结肠癌:长期炎症增加癌症风险,需定期筛查。
**美国胃肠病学会(AGA)**指南强调,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让70%以上的患者维持缓解期[2]。晓芸的经历表明,擅自停药或迷信偏方,只会让病情雪上加霜。
反思与倡导:健康从细节开始
晓芸的半年“抗炎”之路,充满了曲折与教训。她从最初的恐惧,到对“不死癌症”的接受,再到因偏方导致病情反复,最终在规范治疗下重获健康。这段经历让她明白,溃疡性结肠炎虽然难治,但并非无解,关键在于科学治疗和健康生活。
《柳叶刀》曾指出,饮食清淡、规律作息和心理疏导可显著降低炎症性肠病复发率[3]。晓芸如今严格遵循医嘱:不吃辛辣、不熬夜、保持心情舒畅。她还加入了跑步小组,每天慢跑半小时,饮食以清淡为主,蔬菜水果成了她的“新宠”。复查时,结肠镜显示溃疡基本愈合,她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晓芸常对朋友说:“别小看拉肚子、便血,赶紧去医院查清楚!还有,别信偏方,科学治疗才是王道。”她和老杨的感情也在这次患难中更深了,他们计划带女儿去海边度假,弥补这半年的遗憾。
希望晓芸的故事能给每位读者启发:健康无小事,任何异常症状都可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。定期体检、科学就医、调整生活方式,才能让我们远离疾病的阴影,拥抱更幸福的生活。
参考资料:
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. 溃疡性结肠炎诊疗规范. 中华消化病学杂志, 2021.
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(AGA). Ulcerative colitis: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. Gastroenterology, 2020.
The Lancet.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: A systematic review.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& Hepatology, 2022.
十大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